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临床

神外资讯专栏,每周二发布一篇精选文章,今天刊登的是,由孟凡刚、陈玥、陈浩、梁艳华、王慧敏、刘婷红、刘钰晔、郝红伟、李路明、张建国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年第十二期“临床论著”上发表的“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欢迎阅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年杂志预定开始啦!

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评价清华大学研发的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

方法

回顾性纳入年2月至年10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国产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进行远程程控的56例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总结程控类型,分析远程程控的不良反应。

结果

56例行远程程控的患者中,调整电压52例次,调整患者权限45例次,调整频率30例次,调整脉宽15例次,查询电量8例次,故障排除或检查5例次,调整触点3例次,因磁共振检查或其他原因行远程开关机3例次,调整循环模式2例次。

结论

国产远程程控技术能够解决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术后的部分程控问题,其不良反应可控,可以积极稳妥地在临床推广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是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有效方法。由于患者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参数,这为远途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带来困难。远程程控技术是通过互联网连接程控设备的医生客户端和患者客户端进行远程参数调整[1],医院程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在为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回顾性纳入年2月至年10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国产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进行远程程控的56例运动障碍疾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为9~77岁,平均(60.8±11.1)岁。包括帕金森病52例,肌张力障碍3例,梅杰综合征1例;其中国内患者55例,国外患者1例。

入选标准:

(1)采用清华品驰(PINS)国产脑起搏器,在本院完成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并在本院进行首次开机程控的患者;

(2)患者网络有一定的带宽,能够进行通畅的语音和视频交流;

(3)对医生的远程指导能够进行配合;

(4)能自我操作或家属操作患者程控仪,了解程控的基础知识;

(5)对远程程控的疗效和风险能够理解;

(6)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远程程控系统(图1):

(1)医生客户端:位于中心城市的远程程控中心,采用安装PINS远程程控系统的计算机实现,由程控医生操作;

(2)患者客户端:位于患者所在的远程程控节点,采用安装PINS远程程控患者端软件的电脑或智能手机接收来自远程程控中心的程控指令,通过绑定的具有远程功能的患者控制器将指令下载至患者体内的刺激器中。上述过程由患者陪同人员或者当地医生、护士陪同操作。位于中心城市的远程程控服务器负责上述过程中的指令数据和即时音视频通信数据的安全传输及程控资料存储。如果调试过程中出现网络中断,系统会自动默认恢复到上一次的程控参数,避免对患者产生伤害。

图1.远程程控示意图,包括医生客户端和患者客户端

3.操作流程:

(1)患者登录PINS远程程控的患者客户端,签订远程程控协议,申请远程程控医生,告知目前的症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是否存在肢体震颤、僵直,或是否存在头晕、异动、语言障碍等症状;

(2)医生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告知远程程控的注意事项,并预约远程程控的时间;

(3)医生登录PINS远程程控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

(4)患者手机或计算机登录远程程控系统的患者客户端,打开患者控制器开关,将患者控制器与体内脉冲发生器连接;

(5)此时医生和患者之间视频交流,进行远程程控:测试阻抗;测试机器连接是否正常;调整电压、脉宽、频率和触点,观察疗效;

(6)医生对患者程控器的电压、脉宽和频率进行权限设置;

(7)远程结束后,医生将程控数据发给患者,由患者或当地医生、护士在程控记录本上做记录。

结果

1.程控刺激器的类型及患者地域分布:

本组56例患者中,双侧可充电R型28例,双侧不充电型10例,单侧A型3例,单侧型14例,3.0TMRI兼容临床试验患者1例。患者地域分布:辽宁3例、河北6例,吉林1例,山东7例,山西3例,北京12例,内蒙古2例,安徽2例,甘肃1例,贵州2例,河南5例,黑龙江2例,湖南3例,宁夏2例,天津1例,新疆2例,浙江1例,新加坡1例。

2.远程程控的数量:

本组56例患者,调整电压52例次,调整患者权限45例次,调整频率30例次,调整脉宽15例次,查询电量8例次,故障排除或检查5例次,调整触点3例次,因磁共振检查或其他原因行远程开关机3例次,调整循环模式2例次。

3.远程程控的不良反应:

本组调整后出现异动或异动加重5例次,言语困难加重3例次,头晕1例次,均通过医生或患者自我调整,包括降低电压、调节脉宽或频率,或恢复原参数解决上述症状。

讨论

神经调控是外科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重要方法。自国产脑深部电刺激系统完成临床试验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以来[2-3],至今治疗的患者已超过例次,最长的应用时间已超过8年。由于神经调控技术需要反复多次调节参数,在给患者带来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不便,因此,国产化的远程程控技术应运而生[4-5]。远程程控使医患之间的地理障碍得以解决,将会更加高效、及时,同时还能节约成本,可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清华远程程控自年开始研发,年正式进行多中心的临床测试,年8月取得国家注册证。本调控团队对56例国产脑起搏器术后的患者进行远程程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笔者总结本研究的临床应用经验认为,和面对面程控类似,远程程控也应遵循《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术后程控中国专家共识》的调控原则,比如头晕可以通过尝试减小电压或脉宽、更改刺激触点、改用双极刺激模式等方法处理;语言障碍可通过减小刺激电压、脉宽或降低频率解决,或通过使用双极刺激、更换电极触点等解决;异动可通过改变刺激电压或电流幅值、调整刺激触点、选择双极或其他刺激模式或者调整药物来消除。

医院客户端-医院客户端-患者客户端两类。医院专业医生的协助下进行,后者仅在家属的陪同下程控。笔者认为,在进行远程程控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医院的医生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程控,可以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控,如更换触点等;

(2)如只有患者和家属在场,应谨慎行大范围的调整;

(3)部分患者对疗效反应有延迟,尤其是程控后出现异动的患者,应防止跌倒摔伤;

(4)患者家属或当地医生能自我操作或操作患者程控仪,能了解程控的基础知识,对产生的不良反应能及时处理;

(5)对患者程控器的开放权限应在安全范围内适当开放,根据症状由家属或患者本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程控,必要时恢复参数;

(6)因电磁干扰可能造成通讯失误,因此在使用时尽量远离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

远程程控是一种近期开展的新技术,尚需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医生和患者对远程程控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能面对面交流,对于部分复杂的患者,远程程控不能解决所有的程控问题。此外,对于部分存在程控迟发性反应的患者,应在远程程控的过程中告知其应对不良反应的方式,并记录在远程程控系统中。尽管如此,远程程控依然存在着传统程控无可比拟的优势,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积极稳妥地开展此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生和患者的术后程控随访的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等.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术后程控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2(12):-.DOI:10./cma.j.issn.-..12..

[2]孟凡刚,张凯,胡文瀚,等.国产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0(7):-.DOI:10./cma.j.issn.-..07..

[3]马羽,孟凡刚,胡文瀚,等.国产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初步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9(9):-.DOI:10./cma.j.issn.-..09..

[4]MeoniS,FraixV,CastriotoA,etal.Pallidaldeepbrainstimulationfordystonia:alongtermstudy[J].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88(11):-.DOI:10./jnnp--.

[5]VidailhetM,JutrasMF,GrabliD,etal.Deepbrainstimulationfordystonia[J].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84(9):9-.DOI:10./jnnp--.

往期回顾

年第一期“标准与规范”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医疗相关性脑室炎和脑膜炎治疗指南》解读

年第一期“标准与规范”

版WHO垂体肿瘤分类解读

年第十二期“小儿神经外科”丨儿童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年第十二期“专家论坛”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年第十一期“述评”

提高颅咽管瘤的临床研究和诊疗水平

年第十一期“国产脑深部电刺激植入系统”

丘脑底核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

年第十一期“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切除术与下丘脑功能保护

年第十一期“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的QST分型特点和手术治疗

年第十期“临床论著”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限对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术后颅内感染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年第十期“述评”

中国烟雾病研究--搭上“脑计划”的快车

年第十期“神经内镜”丨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年第十期“临床论著”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年第九期“显微血管减压术”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例脑神经疾患的疗效分析

年第九期“显微血管减压术”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青少年脑神经疾患

年第九期“专家共识”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年第九期“述评”丨重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年第八期“颅内动脉瘤”丨复合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

年第六期“专家共识”丨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年第八期“颅内动脉瘤”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

年第八期“述评”丨重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年第七期“综述”丨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术病例筛选的研究进展

年第七期“名医讲堂”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波形中纺锤波的意义

年第七期“名医讲堂”丨推进人工智能在颅脑创伤重症管理中的应用

年第七期“专家共识”丨颅脑创伤后癫痫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年第六期“专家共识”丨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年第六期“功能神经外科”丨预变性自体神经移植桥接舌下神经-面神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年第六期“功能神经外科”丨PET-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年第六期“临床论著”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年第五期“脑干病变”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延髓血管母细胞瘤的疗效

年第五期“脑干病变”丨手术治疗脑干生殖细胞瘤

年第五期“脑干病变”丨脑干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年第五期“名医讲堂”

精准医学时代带给脑干胶质瘤治疗的新模式

年第四期“临床论著”

颅内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

年第四期“综述”

儿童视路胶质瘤的诊疗现状

年第四期“综述”

高场强和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研究中的进展

年第四期“专家论坛”

急性脑梗死后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时机的探讨

年第三期“颅内肿瘤”

低能X射线术中放疗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

年第三期“临床论著”

术中唤醒麻醉下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观察(附例报告)

年第三期“学术讲座”

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反应评价标准

年第三期“专家论坛”

颅脑损伤单元的探索与实践

年第三期“专家共识”

脑干胶质瘤综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年第七期“专家述评”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相关脑神经疾病的研究进展

年第六期“临床论著”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年第六期“名医讲堂”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年第六期“名医讲堂”

江基尧教授:颅脑创伤循证医学证据的科学观

年第五期“颅内肿瘤”

组织芯片技术研究FSCN1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年第五期“颅内肿瘤”

医院神经外科人脑肿瘤生物样本库中组织样本RNA的质量评价

年第五期“专家论坛”

尤永平教授:基于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精准医学--脑胶质瘤的未来诊疗模式

年第五期“名医讲堂”

前庭神经鞘瘤手术的术前预警--面神经成像技术

年第四期“专家论坛”

规范开展大骨瓣开颅手术

年第四期“专家共识”

先天性脊柱裂的常见类型及手术对策专家共识

年第四期“述评”

慎重选择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年第四期“名医讲堂”

于炎冰教授:努力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水平

年第三期“综述”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颅内出血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年第三期“临床论著”

后交通动脉主干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年第三期“功能神经外科”

不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

年第三期“专家共识”

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年第二期“临床论著”

脑脊液乳酸对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年第二期“颅内动脉瘤”

X线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年第二期“颅内动脉瘤”

对侧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探讨

年第一期“临床论著”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合并静脉性血管畸形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年第一期“述评”

张力伟教授:加强脑肿瘤的临床和转化研究

长按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北京治白癜风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lqf.com/bdfnzym/7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