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

掌握:

(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熟悉:

(一)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二)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影像学特点

了解:

(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二)了解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

第一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由各种病因引起颅内和椎管内病变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本节仅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病因

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烟雾病(Moyamoyadisease)、脑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1.剧烈头痛:多数病人动脉瘤破裂前有情绪激动、便秘、咳嗽等诱因。病人突发头痛如“头要炸开”,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出血后1~2天内脑膜刺激征阳性。动脉瘤破裂后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在首次出血后1~2周再次出血,约1/3病人死于再出血。

2.意识障碍:半数病人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严重者昏迷。

3.抽搐发作:20%病人出血后抽搐发作。

4.脑神经损害: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端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可造成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5.视力视野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沿视神经鞘延伸,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出血量过多血液浸入玻璃体内,引起视力障碍。巨大动脉瘤压迫视神经或视放射时,病人出现双颞偏盲或同向偏盲。

6.其他:约1%颅内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可出现颅内杂音。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数日可有低热。视网膜(内)出血和(或)玻璃体内出血(Terson综合征),可能与高死亡率相关。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

为便于判断病情,选择造影和手术时机,评价疗效,常采用Hunt和Hess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表

Hunt和Hess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

四、诊断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

(1)CT:SAH后48小时内,非强化高分辨率CT可发现≥95%的SAH。第一周内CT显示最清晰。显示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颈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环池最多,大脑中动脉瘤破裂血液积聚患侧外侧裂,大脑前动脉瘤出血集中在纵裂池。基底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主要聚积于脚间池与环池附近。

(2)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诊断动脉瘤和血管畸形首选无创检查,对SAH的鉴别很有帮助。

2.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SAH后24~48小时内不敏感(高铁血红蛋白过少),4~7天后敏感性增加(对亚急性SAH,10~20天效果佳)。磁共振FLAIR像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敏感的影像学检查。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SAH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动脉瘤尺寸、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侧支循环情况。对怀疑脊髓动静脉畸形者应行脊髓动脉造影。

4.腰椎穿刺

CT已确诊的SAH不需再作腰椎穿刺。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化验检查在SAH伴有颅内压增高时可能诱发脑疝。

五、治疗

1.出血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止血剂。头痛剧烈者给止痛、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等。伴颅内压增高应用20%甘露醇溶液脱水治疗。

2.尽早病因治疗,如开颅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动静脉畸形或脑肿瘤切除等。

第二节颅内动脉瘤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系颅内动脉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占蛛网膜下腔出血75%~80%。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二、病因

动脉瘤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Willis环动脉分叉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炎性反应引起蛋白水解酶增多,在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发生动脉瘤,但临床均少见。遗传也可能与动脉瘤形成相关。

三、病理和分类

(一)病理

动脉瘤多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瘤顶部最薄弱多为出血点。动脉瘤破裂口周围被凝血块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组织学检查可见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甚至钙化,血栓呈“洋葱”状分层。

(二)分类

1.依动脉瘤位置分类

(1)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90%,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10%,包括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等。

2.依动脉瘤大小分类

小型动脉瘤:<0.5cm

一般型动脉瘤:0.6~1.5cm

大型动脉瘤:1.6~2.5cm

巨型动脉瘤:>2.5cm

一般型动脉瘤出血几率大。多发动脉瘤在SAH的病例中占15%~33.5%。

四、临床表现

1.体检偶然发现

未破裂出血的中、小型动脉瘤,病人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

2.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症状

动脉瘤一旦破裂表现为SAH,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可无明显诱因或睡眠中发病。

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停止出血,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

SAH后脑脊液中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使脑血管痉挛(Vasospasm),多发生在出血后3~15天。局部血管痉挛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附近动脉纤细,病人症状不明显,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出现偏瘫,甚至死亡。

3.局灶症状

取决于动脉瘤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病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接、间接光反应消失。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SAH前,如头痛、眼眶痛,继之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动脉瘤破裂出血。大脑中动脉瘤出血形成血肿,病人可出现偏瘫和(或)失语。巨型动脉瘤压迫视路时,病人有视力视野障碍。

五、诊断

1.出血急性期动脉瘤诊断见本章第一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DSA)

对判明动脉瘤位置、数目、形态、尺寸、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

Hunt-Hass3级以下病人,应及早行脑血管造影,3级及其以上病人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造影检查。及早造影明确诊断,尽快手术夹闭或介入闭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SAH病人首次造影阴性,可能因脑血管痉挛动脉瘤未显影,应在1个月后重复血管造影。

六、治疗

(一)手术治疗

1.治疗原则:应尽快对破裂动脉瘤进行夹闭或栓塞,以确保动脉瘤安全避免再出血。Hunt-Hass≤3级病人应争取急诊手术(出血后3日内),Hunt-Hass>3级病人可能存在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急诊手术危险性较大,需待病情好转后再进行手术。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死亡率低于2%。

2.手术方法

动脉瘤颈夹闭术可彻底消除动脉瘤,保持动脉瘤的源生动脉(parentartery)通畅。孤立术(trappingofaneurysm)是在动脉瘤的两端夹闭源生动脉,在未能证明脑的侧支供血良好情况下应慎用。动脉瘤包裹术(wrappinganeurysm)疗效不肯定。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可评估显微手术中动脉瘤夹闭状态,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不当位置,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和动脉瘤夹闭完全。

高龄、病情危重或不接受手术夹闭动脉瘤的病人,椎-基底动脉瘤可选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reatment)。复杂性动脉瘤可在复合手术室(Hybridoperatingroom)实施一站式手术(One-stopoperation)治疗。动脉瘤术后均应复查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是否闭塞。

(二)围术期治疗

病人置ICU监护,绝对卧床,适当镇静治疗,减少不良声、光刺激。维持正常血压。便秘者应给缓泻剂。合并脑血管痉挛时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变化,观察病情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采用尼莫地平治疗。为预防动脉瘤再次出血,采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但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副作用有血栓形成可能。

(三)未破裂动脉瘤

CTA和MRA临床应用后发现未破裂动脉瘤治疗在临床研究中,尚无高等级的临床指南。目前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策略主要考虑动脉瘤病人年龄、有无SAH史,动脉瘤尺寸和位置。巨大和(或)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增大或形态改变者建议治疗,特别是年轻病人。

未经治疗偶发动脉瘤推荐每年进行一次MRA/CTA检查,如显示动脉瘤增大应进行治疗;动脉瘤未见增大可继续随访观察。

第三节颅内和椎管内血管畸形

一、概述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畸形(vascularmalformations)属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发育异常,分为四种类型:①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②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CM);③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④静脉畸形(venousmalformations,VM),以AVMs最常见占血管畸形44%~60%,其次是CMs占血管畸形19%~31%。

二、动静脉畸形

(一)颅内动静脉畸形

1.概述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由一支或几支发育异常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形成的病理脑血管团,可随人体发育增长。小型AVM不及1cm,巨大AVM可达10cm。畸形血管团周围脑组织因缺血而萎缩,呈胶质增生。畸形血管表面的蛛网膜色白且厚。颅内AVM可位于脑组织任何部位,大脑半球AVM多呈楔形,其尖端指向侧脑室。

2.临床表现

(1)出血: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多发生在脑内,也可导致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0%~65%的AVM首发症状是出血,出血好发年龄20~40岁。出血后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单支动脉供血、体积小、部位深在,以及颅后窝AVM容易急性破裂出血。妇女妊娠期AVM出血风险较高。

(2)癫痫发作:额、颞部AVM的病人多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与病灶周围脑缺血、胶质增生,以及出血后含铁血黄素刺激大脑皮层有关。长期顽固性癫痫发作脑组织缺氧,会造成病人智力减退。

(3)头痛:间断性局部或全头痛,可能与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以及静脉窦扩张,或因AVM小量出血、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有关。

(4)神经功能障碍:由于AVM盗血、脑内出血或合并脑积水,病人出现肢体运动、感觉、视野以及语言进行性功能障碍。个别病人可有头部杂音或三叉神经痛。

(5)儿童大脑大静脉(veinofGalen)畸形:也称大脑大静脉动脉瘤(aneurysmofveinofGalen),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脑积水。

3.诊断

(1)CT:增强扫描AVM表现为混杂密度区,大脑半球中线结构无移位。出血急性期CT可以确定出血量、部位以及脑积水。

(2)MRI:因病灶内高速血流,MRI扫描AVM表现为流空现象,显示畸形血管团与脑的解剖关系,为切除AVM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CTA和MRA可供筛查或AVM病人随访。

(3)全脑血管造影(DSA):可了解畸形血管团大小、范围、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以及血流速度。

(4)脑电图:大脑半球AVM可见慢波或棘波。手术中根据脑电图监测提示切除癫痫病灶可减少术后抽搐发作。

4.治疗

(1)手术切除是根治AVM最佳方法,可以去除病灶出血危险,恢复正常脑的血液供应。开颅前完成脑血管造影,以明确畸形血管。病人已发生脑疝,无条件行脑血管造影可紧急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待二期手术再切除畸形血管,未行血管造影贸然切除畸形血管是危险的。

在多功能手术室(Hybridoperatingroom)实施一站式手术(One-stopoperation),清除血肿并切除AVM是急诊治疗病人的最佳选择。

切除巨大AVM手术中或手术后会发生脑急性膨出或脑出血,称为正常灌注压突破(Normalperfusionpressurebreakthrough,NPPB),危险性极高。目前采用手术中栓塞后切除巨大AVM,并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动静脉畸形切除前后病灶周围皮层局部血流变化,发现切除AVM后周围脑皮层血流量增加,持续时间超过24?48小时,保持病人血压低水平是克服NPPB措施之一。切除前分次栓塞AVM,可避免发生NPPB,但在栓塞间隔期AVM仍有出血风险。

(2)位于脑深部重要功能区如脑干、间脑等部位的AVM,不适宜手术切除。

(3)各种治疗后都应复查脑血管造影,了解畸形血管是否消失。对残存的畸形血管团还需辅以其他治疗,避免再出血。手术后残存、或尺寸<3cmAVM可考虑血管内治疗或立体放射治疗(γ刀),但在治疗期间仍有出血可能。

(二)脊髓动静脉畸形

1.概述

脊髓AVM少见,男多于女,80%病人发病在20~40岁。

脊髓AVM发展缓慢,可多年保持稳定。脊髓AVM位于髓内和(或)髓外,亦可在硬脊膜外形成动静脉瘘。由于脊髓各节段供血来源不同,按AVM部位可分为三段:颈段、上胸段和下胸-腰-骶段,以后者常见。

2.临床表现

(1)AVM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病灶所在阶段肢体麻木和肌力下降。

(2)病灶血管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脊髓内血肿。病人以畸形所在脊髓节段相符合的急性疼痛发病,改变体位可诱发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力弱甚至瘫痪,括约肌障碍等症状临床也常见。

MRI扫描AVM为流空的血管影,有时为异常条索状等T2信号。合并出血时病灶混有不规则点片状短T1高强度信号。MRI也可鉴别髓内CM。脊髓血管造影(DSA)可显示AVM位置和范围。

3.治疗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表浅局限的脊髓AVM效果满意。范围广泛脊髓AVM可血管内治疗。

三、海绵状血管畸形

海绵状血管畸形又称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cavernousangioma;cavernoushemangioma)。

(一)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1.概述

脑CM发生率为0.02%~0.13%,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5%~13%,48%~86%位于幕上,4%~35%位于脑干。脊髓CM少见。

CM分为散发型和遗传型。后者多见于孟德尔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学至少有3个基因位点(7q11-q22、7p15-13和3q25.2-q27),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从新生儿到84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多发病灶占23%~50%,多见于家族性CM。

2.病理学

CM发生在脑或脊髓实质,少见于脑神经,体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CM可伴发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毛细血管畸形,身体其他部位也可伴发小型CM。

CM大体标本呈桑葚状,黑红色或是紫色。光镜下vonWillebrand因子染色阳性,平滑肌缺失。电镜下内皮细胞出现不正常裂隙,内皮下平滑肌缺失和分化不良。

3.临床表现

(1)脑内出血:出血发生率较低,约2.6%~3.1%/年(女性4.2%,高于男性0.9%)。妊娠期和分娩时是否增加出血危险尚未知。CM可反复少量出血,显著出血风险明显小于动静脉畸形。除非脑干CM很少危及病人生命。

(2)癫痫是最常见症状占35%~55%。新出现癫痫发生率为2.4%/年。

(3)CM逐渐增大,病灶占位效应可以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4.影像学特点

(1)CT典型表现是脑实质中毛糙环形或不规则形状病灶。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或有钙化。

(2)MRI病灶边界清楚,病灶中心形状不规则混杂信号,周边为低信号区。病灶中央或者周围可见不同时期出血。T2像显示病灶周边脑组织因脑水肿呈现高密度。造影剂强化后病灶可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部分病例可见伴发静脉畸形。

(3)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鉴别诊断。

5.手术适应证

(1)CM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活检或手术切除只用于明确诊断。

(2)无症状、偶然发现的CM,病人可能长期保持无症状,可以MRI随访观察。首次诊断后前2年内复查MRI,病灶稳定者每年复查1次。家庭成员有CMs、的第一级亲属,应做增强MRI扫描及遗传学调查。

(3)手术治疗决定病人年龄、临床症状、医疗条件和病人愿望。不管采用手术治疗还是观察,都要认真比较给病人所带来风险。

(4)CM反复出血、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或难治性癫痫,可采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切除。手术前功能MRI位于病灶与大脑皮层肢体运动、语言功能区,手术中采用电生理监测利于保护病人肢体和语言功能。

(5)伴有癫痫的CM病人,病灶切除后皮层电灼消除癫痫灶。手术后应口服抗癫痫药物3个月,停止发作可以逐步减药。

(6)手术治疗CM,必须注意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特别脑干CM。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效果不明确,并发症很高,目前用于临床研究。

(二)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

脊髓CM罕见,出血后可出现脊髓功能障碍,如神经根痛和间隙性跛行等。

CM在MRI特征性表现,T1和T2加权像上显示为一个混合信号强度的中心。T1加权像可看到此中心被一个低密度(含铁血黄素)环包绕。脊髓血管造影仅供与其他脊髓疾病鉴别。

无症状脊髓CM无需治疗。因出血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病例,可行手术治疗。大多数脊髓CM可以安全地切除,效果较好。

第四节脑底异常血管网症

一、概述

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又称烟雾病(Moyamoyadisease,MMD),因颈内动脉颅内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血管网,因病理性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形似烟雾状而得名。本病亚洲较北美发病率高。两个发病高峰:10岁和30~39岁,女性轻度易感。有证据说明有家族倾向,但遗传学尚未证实。

二、病因

原发性烟雾病: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病人的硬脑膜和皮瓣动脉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升高。受累血管的内弹力膜可能变薄或者增厚。

继发性烟雾病:也称为烟雾综合征,合并如下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弹性假黄瘤,脑动脉炎和放射治疗后,钩螺旋体脑动脉炎等。烟雾病的病人动脉壁中存在先天性缺陷,易合并动脉瘤,可引起SAH,常被误以为是Moyamoya血管本身引起。

三、临床表现

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可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

1.脑缺血:儿童更常见,可反复发作。包括TIA、脑梗死。用力使劲或过度换气(如吹奏乐器,哭喊)可诱发神经症状,可能产生低碳酸血症合并反应性血管收缩。两侧肢体交替出现偏痪和(或)失语,智力减退等。有些病人反复头痛或癫痫发作。

2.脑出血:发病年龄晚于缺血组。由于异常血管网的粟粒性囊状动脉瘤破裂引起SAH、脑出血以及脑室出血(脑室铸型)。病人急性发病,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伴偏瘫。

四、诊断

1.头部CT和MRI扫描可显见脑梗死、脑萎缩或脑(室)内出血铸型。CTA和MRA可见烟雾状的脑底异常血管网征象。

2.脑血管造影(DSA)显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基底节部位出现纤细的异常血管网呈烟雾状;广泛血管吻合,如大脑后动脉与胼周动脉吻合网,颈外动脉与颞动脉吻合。血管造影不仅可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可帮助明确用于血运重建术的血管及发现合并的动脉瘤,MMD血管造影6个时期见下表。

MMD血管造影6个时期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常用血小板抑制剂、抗凝药、钙通道拮抗剂、激素、甘露醇等。

2.外科治疗

脑血运重建术对于降低缺血性卒中和TIA发生率有明显作用,包括STA-MAC搭桥术,脑-颞肌贴敷术(encephalomyosynangiosis,EMS)和脑-硬脑膜血管贴敷术(encephaloduroarteiosynangiosis,EDAS)等。

急性脑内出血造成脑压迫者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单纯脑室内出血可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血肿吸收后继发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缺血病人给予扩张血管治疗。

3.病因治疗:针对继发性脑底异常血管网。

第五节颈动脉海绵窦瘘

一、概述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fistula,CCF)多因头部外伤引起,常合并颅底骨折;少数继发于硬脑膜动静脉畸形(du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DAVM)或破裂的海绵窦动脉瘤。

二、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后立即或几周后发生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男性多见。

1.颅内杂音为连续如机器轰鸣般的声音,心脏收缩时加重,常影响睡眠,在额部和眶部听到,用手指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杂音减弱或消失。

2.突眼患侧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眼睑充血、肿胀,下睑结膜因水肿外翻。有时眶部及额部静脉怒张并有搏动。如不及时治疗,一侧海绵窦瘘经海绵间静脉窦使对侧海绵窦扩张引起双侧突眼。

3.眼球搏动与心脏搏动一致,用手指压患侧颈总动脉,眼球搏动减弱或消失。

4.眼球运动障碍第Ⅲ、Ⅳ、Ⅵ脑神经麻痹,眼球运动障碍,甚至眼球固定。

5.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第一支受侵,额部、眼部疼痛和角膜感觉减退。

6.眼底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血管扩张,静脉尤甚,有时视网膜出血。病史长者视神经进行性萎缩,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以中年女性多见,妊娠及分娩常为诱因,临床表现较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轻。

三、诊断

应与眶内、鞍旁肿瘤及海绵窦动脉瘤鉴别。全脑血管造影(DSA)显示颈内动脉与海绵窦出现短路,海绵窦、蝶顶窦和眼静脉在动脉期显影并扩张,当压迫病侧颈内动脉时可发现瘘口。

四、治疗

大约半数的低流量CCF可自行血栓形成,所以对无视力障碍的病人尽量观察较长时间。高流量或合并进行行视力恶化的病人需要治疗,为保护视力,消除颅内杂音,防止发生脑梗死和鼻出血。

介入治疗。选用可脱行乳胶球囊或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封闭瘘口。

第六节脑血管疾病一站式手术

一、概述

将诊断性血管病造影、介入和(或)手术治疗、治疗后复查血管造影在多功能手术室一次完成称为一站式手术。多功能手术室具备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和脑血管造影两套设备,可同时满足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之需,将逐渐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标准设施。

一站式手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可以避免病人多次辗转于手术室和放射治疗室之间,治疗后立即复查DSA,发现问题即时弥补,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病人痛苦和负担,是现代脑、心血管病治疗的新模式。

二、动脉瘤治疗

动脉瘤夹闭术后血管造影发现,19%由于动脉瘤残留和(或)母血管闭塞,需要二次手术调整动脉瘤夹。动脉瘤介入治疗后也会由于动脉瘤夹闭不全而造成出血需要病人二次手术。一站式手术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手术夹闭大型床突旁和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很难暴露载瘤动脉近端,术中动脉瘤破裂控制出血困难。一站式手术可以先在床旁动脉瘤球囊导管推到海绵窦段,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用辅助血管内球囊放在动脉瘤颈部近端和远端,暴露动脉瘤颈前临时阻断血流,降低动脉瘤内压力,避免动脉瘤瘤体过大,导致动脉瘤夹打滑,便于夹闭。一旦动脉瘤破裂,可以及时控制破裂动脉瘤出血。

三、手术切除巨大AVM前栓塞

巨大AVM在术前反复分次栓塞治疗,待AVM体积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这种操作模式不仅病人需要反复接受介入治疗,而且栓塞期间AVM仍有再次出血的风险。

手术切除前栓塞巨大AVM,包括动脉瘤和瘘,缩小畸形尺寸,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和改善预后。手术栓塞物还可以作为“地标”,帮助手术切除时识别深部AVM位置,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切除AVM后,术中复查造影发现AVM残余可以继续切除,避免二次手术。

四、出血性动脉瘤和AVMs合并血肿紧急手术

在多功能手术室对出血性动脉瘤经急诊DSA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和尺寸,立即采用介入治疗或开颅夹闭动脉瘤,抑或介入与手术夹闭动脉瘤联合治疗,可以防止等待治疗过程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危及病人生命。

伴有脑内血肿或脑疝AVM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首先经血管造影确定AVM位置和体积,必要时进行部分栓塞,然后开颅清除血肿并显微手术切除AVM,最终复查造影,确定是否完整切除AVM,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第七节缺血性脑卒中外科治疗

一、概述

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60%~70%,严重者可致病人死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均可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可表现为暂时缺血性发作(TIA)、可逆缺血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进展性卒中(PS)或完全卒中(CS)。有些病人无症状,经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内动脉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是早期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有效手段。

二、影像学诊断

1.多普勒超声

用于诊断颈内动脉起始段和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筛选手段。可显示动脉横切面、血液流速等信息。敏感度88%,特异度76%。

2.CT

脑卒中后24~48小时CT扫描出现脑梗死区。CTA只需数秒钟就可获得从主动脉弓到颈内/颈外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高分辨率的图像。CTA还可用于发现不稳定斑块。同时可以获得CT灌注成像(CTP)。CTA需要引入电离放射线(X线)及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对造影剂过敏及肾功能障碍病人禁忌。

3.MRI

MRI弥散加权像(DWI)可在卒中发生后数小时内显示脑缺血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分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成分。有TIA/卒中病人,MRA可与MRI同时检查,还可以发现有无血栓或动脉夹层。高分辨率MRI还可用于发现动脉不稳定型斑块。

4.脑血管造影(DSA)

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用于除外动脉瘤,血管炎或准备同时行血管内治疗治疗。需要诊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时,血管造影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

二、手术治疗

(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采用手术切开颈内动脉壁,直接取出动脉管腔内的动脉硬化斑块,重塑颈内动脉,预防脑卒中发作,适用颅外段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超过50%),狭窄部位在下颌骨角以下,手术可及者。

1.手术适应证

天之内大脑半球性或视网膜TIA或轻度无残疾卒中、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70%)病人。90%~99%狭窄病人的获益程度是70%~79%狭窄的病人二倍。

(1)暂时缺血性发作(TIA):①多发TIAs,相关颈动脉狭窄;②单次TIA,相关颈动脉狭窄≥50%;③颈动脉软性粥样硬化斑或有溃疡形成;④抗血小板治疗无效。

(2)轻、中度脑卒中:相关颈动脉狭窄。

(3)无症状颈动脉狭窄:①狭窄≥70%;②软性粥样硬化斑或有溃疡形成;③术者以往对此类病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率3%。

(4)斑块严重钙化或血栓形成,狭窄在颈内动脉C2段以下。

(5)颈内动脉严重偏心型狭窄。

(6)颈内动脉迂曲严重。

2.手术禁忌证

(1)重度脑卒中,伴意识改变和/或严重功能障碍。

(2)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2周内有新发脑梗死。

(3)颈动脉闭塞,且闭塞远端颈内动脉不显影。

(4)有应用肝素、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凝聚药的禁忌证。

(5)手术难以抵达的狭窄。

(6)6个月内心肌梗死,或有难以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严重肺、肝、肾功能不全。

3.手术时机

(1)择期手术:①暂时性缺血发作;②无症状狭窄;③卒中后稳定期。

(2)延期手术:①轻、中度急性卒中;②症状波动的卒中。

(3)急诊(或尽早)手术:①颈动脉高度狭窄、伴血流延迟;②颈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③TIA频繁发作;④颈部杂音突然消失。

颈内动脉完全性闭塞24小时以内亦可考虑手术,闭塞超过24~48小时,已发生脑软化者不宜手术。

(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CAS)

手术适应证

(1)严重血管和心脏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分级Ⅲ/Ⅳ级)和/或已知的重度左心衰竭者;

(2)6周内需要行开胸心脏手术者;近期心肌梗死者(24小时~4周);

(3)不稳定性心绞痛(CCS分级Ⅲ/Ⅳ级);

(4)对侧颈动脉闭塞;既往CEA治疗过再狭窄复发;

(5)颈内动脉颈段位置较高/颈总动脉的病变低于锁骨;

(6)重度的串联病灶;年龄大于80岁。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需在技术条件纯熟的情况下进行。

第八节脑出血外科治疗

一、概述

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占脑卒中的15%~30%,致死率高。脑出血多发于5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多于女,通常是在活动时发病(睡眠时很少发病),这可能与血压的升高有关。50%出血位于基底节部,可向内扩延至内囊。随着出血量增多形成血肿破坏脑组织,血肿及其周围脑组织水肿压迫,直至发生脑疝。脑干内出血,出血破入脑室者病情严重。脑内出血手术治疗的价值仍然存在争议。

二、病因

55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上升。与高血压、饮酒、吸烟和肝功能障碍有关。

近年经手术证实,脑淀粉样血管病变(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脑出血,约占脑出血10%。CAA是由于β-淀粉样蛋白的病理性沉积引起,常沉积于脑膜或皮层小血管的中膜内(特别是白质的血管中),而无全身系统性血管淀粉样变性的证据,CAA中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老年斑中发现的淀粉样蛋白相同。CAA不会造成基底神经节或脑干出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补充维生素E增加ICH风险。抗凝治疗引起的ICH。10%华法令治疗的病人可出现明显ICH。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随着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和变化程度而增高,且易发生于抗凝治疗的前3个月。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性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后ICH的发生率提高。

三、诊断

即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病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同时可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行头部CT检查,以鉴别脑出血或脑梗死。头部CT扫描可快速准确定位急性脑出血,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可破入脑室或合并脑积水。MRI扫描不作为首选检查,后期可帮助诊断脑血管淀粉样变。

病人年龄≥60岁、限于脑叶皮层或皮质-皮层下多发出血、缺乏其他出血原因,应怀疑CAA脑出血。确诊淀粉样变需对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目的

清除血肿,终止出血,缓解血肿和脑水肿占位效应,但是不能通过手术清除血肿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

2.手术适应证

根据病人年龄、神经功能、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以及病家对治疗结果的期盼而定。手术清除血肿适宜:

(1)年轻病人。

(2)血肿和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由此引发肢体偏瘫、失语,精神混乱或躁动等症状。CT扫描脑中线结构移位,有早期脑疝迹象。

(3)大脑半球的脑叶皮层(非深部)出血、非优势半球,血肿体积中等(10~30ml)适于手术。10ml的血肿通常不需要手术。30ml大血肿预后差,60ml大量出血、伴GCS≤8,30天死亡率为91%。小脑出血GCS≤13分、血肿直径≥4cm应手术清除。

(4)出血后出现症状早期或恶化后4小时内手术较好效果。

(5)脑积水可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3.保守治疗

症状轻微,病人清醒,GCS评分10分,轻微偏瘫,可观察治疗。小脑出血GCS评分≥14分和血肿直径4cm。

4.手术禁忌证

下列情况,手术或保守两种治疗预后不良:

(1)高龄,糖尿病、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病人不宜手术;

(2)优势半球深部出血、血肿量大;

(3)深昏迷(GCS≤5分);

(4)神经功能损害严重;

(5)脑干功能消失(眼球固定,强直)。

5.手术注意事项

可采用显微手术,微骨窗入路(keyholeapproach),神经内镜手术和CT引导穿刺、吸出血肿,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有助于溶解血凝块。

手术中应采集标本(血肿块,存在的异常缠结的血管,可能的话再送一些血肿腔壁)行病理分析以排除肿瘤,AVM,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脑疝是导致死亡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是在出血后第一周的GCS≤7分的病人。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血肿的尺寸和位置、病人年龄和基础疾病状况,以及出血病因。脑叶出血好于深部(基底节和脑干)出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lqf.com/rq/8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