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疫苗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

随着社会进步和快速发展,各种传染病的发病也会增加较大传播风险!目前,我国开展的疫苗接种有二类。一类是国家免费对所有6岁以下儿童实施免疫规划疫苗(13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二类是自费疫苗,根据条件可选择接种。只有扎实有效开展“疫苗预防接种”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疫苗可预防常见传染病。麻疹(俗称砂工或活路)

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

如何预防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在疫苗广泛使用前,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年我国报告约万例,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达/10万,病死率约为3%。使用疫苗特别是开展计划免疫后,全球及我国麻疹发病率急剧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麻疹列为继消灭天花、正在消灭脊灰之后下一个要消除的疫苗可预防疾病,我国于年提出消除麻疹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

麻疹病毒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常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

并发症是引起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罹患麻疹后应隔离治疗。该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方法。儿童应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接种。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目前对儿童实施2剂次含风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

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

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年6月以后将调整为接种2剂次麻腮风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显性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和尿液中,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腮腺炎病毒为单链、负链、有包膜的核糖核酸(RNA)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病毒可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56℃30分钟及紫外线所灭活。

传染源

流腮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腮潜伏期范围为14~28天,平均16~18天。腮腺炎症状出现前7天至后9天,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4天传染性最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都能产生免疫力,通常持续终生;母亲自然感染腮腺炎后,母传抗体(IgG)通过胎盘传给婴儿,保护婴儿免受腮腺炎病毒感染发病,一岁内的婴儿很少患上临床腮腺炎;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后,可检测到抗腮腺炎抗体,但疫苗接种后免疫持久性的数据有限。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隐性感染、非特异性症状(主要为呼吸道症状)和并发症(伴或不伴腮腺肿大)。腮腺肿大是最常见的症状,根据人群年龄和免疫力的不同,发生率在50%~95%间。腮腺肿大通常持续7~10天,开始发生在单侧,但65%的病例可转为双侧。前期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肌肉疼痛、厌食、乏力、头痛、低烧和呕吐。与学龄期儿童相比,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发生隐性感染的几率更大。流腮并发症的发生随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并发症可不伴有腮腺肿大。15岁以上人群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常见的,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膜炎通常是良性的,多数预后良好。在通过常规腰椎穿刺开展的研究中发现,在腮腺炎病例中多达55%发生无症状性脑膜炎,但有临床表现的脑膜炎病例比例在0.02%~10%之间。每一千例流腮病例中,2~4例可并发脑炎,并可能引起死亡。睾丸炎是男性腮腺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青春期后期的男性患者发生率约为30%(范围:19%~44%)。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睾丸萎缩,但罕见不育。在青春期后期的女性患者中,乳腺炎发生率为30%,约5%发生卵巢炎。不太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胰腺炎、耳聋、心肌炎、关节痛、关节炎、肾炎、甲状腺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血小板减少症、小脑共济失调、横断性脊髓炎和上升性多神经根炎。4%的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高频性耳聋,而永久性耳聋的发生率约为1/。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急性肿大,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做出诊断。具体参考《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执行。该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性治疗。一、接种腮腺炎类疫苗是预防此病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二、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室内多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三、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四、腮腺炎高发季节,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五、一旦得了流行性腮腺炎,应及时就医隔离治疗,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给他人。六、学校和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登记追踪,一旦发现有腮腺肿胀等症状的学生要及时安排就医,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患儿病愈后凭医疗证明才可入托或上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斑)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脑膜炎奈瑟菌属革兰阴性菌,人是唯一的天然宿主。根据表面抗原可分为A、B、C、X、Y、Z、E等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脑膜炎奈瑟菌最常见,占90%以上。流脑不同血清群荚膜多糖抗原为特异性抗原,产生各自特异性杀菌抗体,没有交叉保护性。非特异性抗体的保护性是不确定的。脑膜炎奈瑟菌对外界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不耐热,高温及干燥环境易死亡。

传染源

带菌者和患病者是流脑的传染源。流脑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患者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有传染性,多不超过发病后10天。

传播途径

经空气飞沫传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性较高。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易感人群感染后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仅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隐性感染获得的抗体水平较低且不持久,仅能免于发病,不能防止再次感染。发病获得的免疫较稳固,第二次患病罕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皮肤出现瘀点(斑)等。本病可出现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等并发症。可出现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神经损害而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也可出现肢体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等后遗症,主要由脑及周围组织粘连所致;因缺血、坏死可引起皮肤、肢体及指趾的永久性损伤。预防流脑的主要手段是接种抗相应菌群的脑膜炎球菌疫苗。目前国内可选的有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ACYW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等。接种含相应菌群成分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相应菌群的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脑,如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只能预防A群流脑。对密切接触者及早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连服3天。其他措施包括疫点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做好托幼机构、学校、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等。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

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

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为脊灰病毒的传染源。

脊灰病毒R0值2-15,在疫苗问世之前,人群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留下终身残疾。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在2%~20%之间,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

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脊灰疫苗有脊灰灭活疫苗(IPV)、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以及包含脊灰灭活疫苗的联苗三种疫苗供选择。当前贵州省脊灰疫苗免疫规划接种程序为:年12月1日(含)后出生的儿童,2月龄和3月龄各接种1剂IPV,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bOPV,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全程接种脊灰灭活疫苗或含脊灰灭活疫苗的联苗,为自费接种,按疫苗使用说明书安排程序。百日咳

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系列宣传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发病多见。病初类似感冒,打喷嚏、咳嗽、可有低热。病程可长达2~3月,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短的几天,长的2~3个月以上,一般4~6周。百日咳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R0值12-17。家庭内有孕产妇、新生儿或婴儿的,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lqf.com/tslf/8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