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口水电站大坝智能碾压工人日报

前进、后退、错距......

在我国西南两河口水电大坝的碾压填筑施工现场,一群“大块头”轰隆隆地走来走去,加班加点地推进着工程建设。这些“大块头”不需要司机驾驶,只需要施工人员在远程云平台发送作业指令即可自动进行土石方碾压。

土石方碾压是水电站大坝建设的一道最基本但非常耗时耗力的工序。传统的碾压施工是重复的高强度人工作业,操作枯燥乏味,碾压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两河口工程,高海拔气候条件下和现场复杂施工环境下,施工人员出现明显降效,不利于大坝施工质量的高标准控制。

据天津大学智能碾压团队介绍,这些“大块头”是无人驾驶的智能碾压机,它们的背后是一整套系统,它的名字叫大坝智能碾压系统。为了让“大块头”们完整有序的进行智能碾压,天津大学团队给他们的系统配备了像人一样观察周围的“眼睛”、传递信号的“神经”、驾驶机械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大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智能碾压的“眼睛”、“神经”、“大脑”和“双手”是如何默契配合,完成大坝建设工作的吧!

一、智能碾压的“眼睛”

为了在两河口水电站这样的山区施工现场复杂环境中,有序、高效和安全的施工,碾压机械首先必须能够“看清”周围的环境。因此,天津大学团队通过给无人碾压机器人配备高精度机载相机,基于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使碾压机拥有了像人一样的视觉;再给无人碾压机械安装上度环绕的雷达,使碾压机拥有透过浓雾和沙尘的观察周围环境的“视力”。

二、智能碾压的“神经”

这些无人碾压机械的头顶有一根数据传输的天线,这就是智能碾压的“神经”的一端,在远处控制平台的另一端也有一根同样的天线。它们之间通过看不见的电磁波信号相互通信,就像人的“神经”电信号一样,快速将控制平台的作业指令传给无人碾压机,无人碾压机再把“眼睛”看到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平台。

三、智能碾压的“大脑”

智能碾压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计算上一次的工业控制机。它的内部配置了专为大坝土石方无人碾压而研发的集群学习控制算法,碾压机从蹒跚学步到精确循迹,基于作业指令和当前状态自主思考并进行大数据集群知识共享,随着作业次数的增加,通过自学习,使得无人碾压机器人越来越聪明。此外,“大脑”中还内置了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分析大坝施工的压实质量。通过对施工过程全面、透彻的感知分析,为大坝智能碾压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保障。

四、智能碾压的“双手”

无人碾压机械虽然没有驾驶室,但打开它的机柜就可以看到驾驶这台大型机械的“双手”——机载执行器。它拥有比肩人类双手的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接收到“神经”传来的远程作业指令后,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一样,快速根据当前的作业状态,“手脑并用”驾驶碾压机械进场、退场、前进、后退、转弯、停车…精确、高效、安全地进行高标准的智能碾压作业。

据悉,雅砻江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团队和中电建一二·五联合体,通过智能碾压系统的这些“大块头”已经作业超过万平方米,填筑超过万方,一次碾压合格率最高达到99.68%,平均合格率也超过人工水平。两河口水电站大坝智能碾压,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水电工程建设,推动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落地应用,为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助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贡献了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hlqf.com/zjjs/12577.html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